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教育 上海大学:成就卓越人才的起点

【教育新动态|上海大学2025级新生报到率创新高,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受瞩目】

秋日的泮池畔,梧桐叶还未完全染黄,上海大学校园里已涌动起青春的声浪,今年9月,随着首批“智能科学与人文素养”实验班学生的正式入驻,这座以红色基因与现代精神交融著称的高校,正悄然成为未来卓越人才的“孵化器”。

教育 上海大学:成就卓越人才的起点

01 城市脉搏上的大学:与上海同频共振

清晨八点,延长校区的实验室已亮起灯光,材料学院的博士生团队正在测试一种新型纳米涂层——这项与上海汽车集团合作的研究,可能在未来三年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而另一边,悉尼工商学院的本科生们正通过VR设备模拟国际贸易谈判场景,屏幕那头连着浦东自贸区的企业导师。

“在上海读书,意味着你的课堂延伸到了这座城市每个创新的角落。”经济系大三学生陈琳说,她上学期在陆家嘴金融科技企业的实习经历,直接被转化成了毕业论文课题,从集成电路到数字艺术,从金融科技到社会治理,上海大学将学科建设与城市发展脉络深度绑定,让学生真正站在产业变革的前沿。

02 跨学科实验班:打破边界的“熔炉式”培养

2025年最受关注的新举措,当属首批招收的“智能+人文”实验班,这群高考分数超过多数985院校的学子,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培养模式:前两年修读人工智能基础+社会学/哲学/艺术史双主线课程,第三年进入宝武集团、上海大数据中心等基地进行项目制学习。

教育 上海大学:成就卓越人才的起点

“我们要培养的是能用算法解析社会问题,能用人文视角审视技术伦理的复合型人才。”项目负责人李教授表示,这种打破院系壁垒的培养模式,正契合上海对“新工科+新文科”融合人才的迫切需求。

03 成果说话:那些从这里启航的星星

航天八院的工程师赵思琦至今记得在钱伟长学院通宵调试卫星模型的夜晚;入选福布斯30Under30的创业者王拓,把毕业设计中的小程序发展成了估值过亿的数字文旅平台;而更多学子正活跃在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的一线——他们的共同标签都是“上大人”。

202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的就业满意度达96%,雇主普遍评价“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和系统思维”,这种特质或许源于学校独特的学年三学期制与全程导师制,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快速切换角色。

教育 上海大学:成就卓越人才的起点

04 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实践

当国外名校还在通过线上课程提供国际体验时,上大学生早已走出实体国门,与里昂三大合办的中欧法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共建的工程双学位项目,让学生同时获得两种文化语境下的认知框架。

“在魁北克做社区能源方案调研时,我发现上海老旧小区改造经验居然能反向输出。”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张家铭感叹,这种文化双重视角带来的创新突破,正成为上大学子的独特优势。

暮色中的校本部图书馆亮起暖光,玻璃幕墙倒映着匆匆穿行的学子,这座始终以“拆除围墙”为理念的高校,正在用实践证明:卓越人才的起点,从来不是分数与排名,而是让每个梦想都能找到与时代共振的支点。

(信息综合参考:上海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报告、长三角高校人才培养白皮书及2025级新生调研数据)

发表评论